回忆一下本科在渤海大学的时候,一些我记忆深刻的事情和有趣的事情。渤海大学的校园生活于我而言十分精彩,我所接触到的部分中,领导、老师都非常亲切,班级团结。在这里我接触到了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老师,也交到了许多使我受益终身的朋友,还有找到了后来一直在我身边,陪我走南闯北女朋友。
最开始考学的时候,我对大学这些东西其实没什么概念,我一直以为是到什么阶段就去哪呆着就行了。学习方面其实我一直挺佛系,不强求什么,但又经常怕成绩不好回家挨骂(其实不多,但就是怕家里人伤心)。考高中就发挥失常考的普通高中,高中又发挥失常没考好,我的高考数学分数只有60分(平时模考能100左右)。
初中的时候刚接触编程的时候,最开始是学了一些当时在社区比较火爆的IAPP(后来学其他主流编程语言发现这个东西很冷门),这个东西DEBUG非常费劲,但是高级语言编程基础语法和用法应该有的都有,当时我觉得这些基础操作啥的,加减乘除输入输出啥的,好像必须结合那些高级的数学公式,方法才能打成更多神奇的作用,而且很多时候英语比较重要,甚至说想开发好程序要了解各行各业,各种历史背景。我一想这不就是学校里面教的东西吗,反正去也是呆着,不如学一下,顺带脚的事,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成绩还说的过去... 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考到了高中,考到了大学...
高考前们说定个目标的时候,我研究了半天说目标定大连理工吧,其实这件事很难,计算没发挥失常也上不了,门槛太高。而且其实我没有什么特别想考大学的欲望,其实当时我最想要当个厨师炒菜... 然后关于编程,那时候我也有很多作品发到那种QQ群或者论坛啥的,我也收获了很多成就感,但是有人问题我就说我不想把爱好变成职业... 高考之后,本来家里说高考完带我去哪哪玩啥的,结果哪也没去,在家里呆了一个假期。
去渤海大学报到,我是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20级的,在开发区校区,当时就是很多人提着行李,我爸开车把我送到寝室楼下,路程不远。当时是四人寝,我们寝室的室友也陆续来了,我把东西简单收拾了一下。我爸妈回去了之后我就去找食堂了,当时还有迎新的免费面条,我没领,吃的一种煮的那种丸子啥的盖饭,味道还行。我们最开始的导员是王锦老师,后来换成了赵佳欣老师。
然后就是按部就班,军训和上课,好像是这时候定了我们11班跟10班是兄弟班,一起上晚自习和上课。说到晚自习,就是大家晚上一起去教室自习,要交手机,通常课上是没作业的,要是没什么干的就是纯呆着,不过可以带电脑和平板,只要不是玩手机就行,电脑手机随便看东西。当然我当时不知道还需要考什么四六级或者准备考研,很多同学其实入学那一刻就在准备考研了,不过考研这件事我知道了以后我也没想考。上课除了网课是选的,其他都是一个班一起去的,这样也有效规避了我路痴的特性。
疫情前时期我们还是比较自由的,班级经常组织各种活动,曾组织过一起吃烧烤,团建,各种主题团会,非常精彩,当时班委同学也非常负责。后面还有跟同学一起出去搓过澡,一起出去烤肉啥的,这些在疫情严重之前,都是经常的事情,我们也享受其中。
当时跟室友之间之前出过这样一件事,就是当时我们学校边上有个笔架山风景区,我跟两位室友出去溜达,在拍照环节,因为我们寝室群跟班级群那个名称和头像太像了,我不小心给拍的照片全发那里面了,我真的十分抱歉,但是发现时已没法撤回了,虽然后面他们也没说什么,反正挺难受的,至今记得,至今有什么重要的消息我都要反复确认。
再说一个生活中的,也就是我换这台MI10 Ultra的原因。当时我感觉手机随便用一个就行,只要能微信支付就行,我当时用的手机就是高中后期上网课期间用的那个手机。但是又一次跟室友去学校超市买水果,我支付的时候,这手机老毛病又犯了,卡黑屏,大家全付完钱了,我手机跟没电了一样,摁不亮了,好几分钟才点开,付完钱,大家都在那等我。之后我感觉不行,就问了以前好同学说现在最好的安卓机是什么手机,于是我找我爸给我邮过来了一个MI10 Ultra,这个手机我用了四年,一直很流畅,就是后盖和屏幕摔坏多次,维修多次,最终坏在了我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的前一天晚上,之后就再也没有按亮过了。
上大学早期,我其实还是一种佛系、虚无、沮丧的状态,每天耷拉个肩膀,懒得刮胡子,反正当时我老奇怪了... 当时我其实挺胖挺丑的我却不自知,真实服了。根本不知道当时应该干什么,下一步应该怎么走,接下来能做什么,挺恍惚的。但是有一点,就是大学开始有正式的编程课了,我对此还是十分有兴趣的,大一就有一门C语言课(据说其他有这个基础更好学所以这样安排),还有一些其他相关的理论课,当时就是很多同学上课了都往后面坐,我一般直接坐在第一排,上课几乎疯狂跟老师互动,回答老师的提问什么的,这门课也帮我将从前对编程世界的许多我所猜测的规则进行了验证,并且我了解到了更专业更主流的编程知识。可能是当时我的兴趣大爆发驱动的我,我记得当时每次有这些编程相关带的课和理论课,我晚上都睡得很早很香,因为跟老师互动累的。就业期之前那段时间和同学们交流,好像因为我之前这样的行为,拉快了课堂进度,导致很多人还没听懂或者没跟上就被我把进度推到大后面了,我当时真的没想到这些,这里说一声抱歉吧。一开始我根本不去关注成绩和绩点什么的,后来有个假期导员给我打电话,给我介绍了一个给学校其他老师家孩子补课C语言的活,这时候我看了一下分数,我的C语言好像接近满分了已经。
除了编程课,还跟以前一样,其他相关的课我也比较积极,比如英语课。当时我们英语课是吴强吴老师,他教给我们一句传奇的作文开头,考研和四六级我一直也都在用。之前我们学校好像除了中午有值日生,课间没人擦黑板,我看上课还得用,我还经常坐第一排,每次上课都会顺手帮老师擦一下黑板,不管什么课其实我看没人管我就管一下,然后方便老师上课嘛。可能因此老师注意到我了,吴老师还加了我QQ,当时我们还是“党员关系结对子”。不过我们课程集中的时间过去以后,几乎在校自由活动那段时间,跟我们有英语课的时候距离太久了,有一次在教学楼遇到吴老师,想打声招呼,又怕他早不记得我了...
还有个想记录一下的,就是我高中的李老师给我们讲过“少管闲事”,所以我从来没去竞争过什么班委班干部啥的,但是我因为无聊,经常帮我班委室友去晚上去学校监督值日,但是其实我名义上监督其实也在帮忙。他也给我介绍了学生会里面的干部,就是来检查的人。我就相当于没事帮帮忙那种,主要是防止无聊,后来不管是不是我组值日我几乎都会去,有时候还会拍一些同学落下的东西发群里啥的。每天晚上自己在学校里面走,仍然总是很沮丧吧,想不通将来是什么样子,要干什么。那些心理和政治相关的课的老师总说大学是象牙塔(人们追求知识,探索真理,远离纷扰),我觉得这也许是一种方向吧,感兴趣什么就去做吧,但是执行力还是有点问题...
要说学校里面有什么美食,其实我觉得最好吃的是一楼麻辣拌。之前我提到一开始我以为只有食堂二楼,后来我跟同学去了一次食堂一楼,在食堂一楼我的第一顿饭吃的就是他家麻辣烫,就是图里这份。(我也不知道我为啥还存着这些照片,虽然我一直佛系,但对旧物和回忆却格外珍惜,东西丢了坏了,朋友各奔东西啥的,都会让我感到很难过)反正就是他家有称重麻辣烫,后来我才发现有麻辣拌这种东西,他家的是一绝,不过据说不怎么卫生,我感觉还好。他家麻辣拌我感觉就是白糖放的多、并且有商用原版老干妈?反正之后吃火锅啥的我调出来过。除了麻辣拌,还有个好吃的东西,就是食堂一楼的清真窗口,他家那个牛肉我至今没能复刻出来,他家每个菜都很好吃,我记得是七块钱一荤一素,也是非常划算,不过后期据说不赚钱就不开了,挺可惜的。
还有一个,突然想起来了,就是二楼我之后打工的那家麻辣拌的位置,原本有一家鸡腿饭,我当时几乎天天吃,从来没换过店,几乎每天中午下课第一个跑过去点一份,熟悉的看着对面大姨拿一把大菜刀把鸡腿切切切,然后放盒子或者盘子里面浇上汁,再给上一盒大米饭。大米饭配合着这鸡腿段和汤汁,我感觉老好吃了。后来已经形成习惯了,甚至有一整段时间好像忘记给钱了,我问大姨了,她说没事,但是我发现那天还是多扫了一份钱,不过那个学期过了之后他家就不开了,变成麻辣拌了。
我还在学校里面干过这两种兼职,可以说是在同一时间段吧。我们寝室跟对面寝室关系还不错,当时我和对面寝室的何同学一拍即合,去二楼一家叫“爱情麻辣拌”的档口打工,我俩当天晚自习下课就去找那个老板,我俩以每个月300元固定工资、每送一单外卖1元、随时供饭、麻辣烫麻辣拌免费的工资就这样入职了。我们之后就管麻辣拌老板叫叔。当时我其实不会骑电动车,之前我也没骑过电动车,我就假装说我会骑,然后我俩就找理由借了叔的电动车教我一下,然后出门我上车就几乎会了。后来不就那个同学就不干了,一方面他是少数民族饮食习惯,不能吃这边免费的饭,每次他都是去清真档口去吃,另一方面他曾在外干过餐饮相关的工作,这里工资其实很低,没有免费吃饭的话。麻辣拌这边的活分为前台和外卖,前台就是喊同学来点餐,吆喝,然后有人点餐了我就问要什么辣的程度,写个条子给后厨,夹在盆上,给顾客个号码牌,叔总说我写字小。外卖就是我经营一个外卖群,我就坐在档口对面那里,有人点餐私聊我我就去夹菜,写条子给后厨的叔他做好之后我再送过去。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不知道多少钱一斤和一斤是什么概念,每次夹菜我都能夹的分毫不差,一毛钱也不差,可能之前我就经常吃自选麻辣拌吧。还有这时候我认识了很多种常见的菜叫啥了,特别是油麦菜,因为一开始我不知道的时候都是感觉哪个是就都加点,后来问了一起干活的大姨。与此同时,除了这个兼职,我还联系上了给学生办校园卡的组织,就是拿一堆卡板,他们给我开权限,我就是校园卡代理了,就可以给同学开卡了。套餐确实还是可以的,竞争力方面非常能打,提成也很优厚,当时挺多同学找我办卡的,我有时候还拿我的提成补同学们的开卡费用,让他们更优惠。当时我看这个来钱快啊,我就对麻辣拌这个既要干前台又要送外卖的活就动摇了,然后有一天我记得是我在寝室顶楼的那个隐藏自习室决定的,麻辣拌先不干了,就给叔发的消息。叔其实人特别好,虽然我不在那干了,还经常叫我去吃饭,我点麻辣拌还经常不告诉我多少钱,不要钱(不过我每次都估摸着扫钱了),后来直到我在校区的最后一天(下学期就不回来了,集体去大连实习),他家开启了一波麻辣拌自助,交钱随便夹,只要不浪费,我当时还去捧场了。
之后说一些创新创业和比赛相关的吧。最开始是大一刚开学好像,学校有个“创新创业卓越班”(简称双创班),当时是在群里发的通知,资源报名面试,当时的社团都是随便加入的,我一看这个竟然还要面试,而且有技术学,我就填表了。那个表相当于是简历,就是到时候面试官会按这个表问问题,我当时就把我从前做的各种小作品啥的用书名号加顿号整理了满满登登的一页,交给了班委,反正最后就是面试的时候简单交流了几句就顺利加入了,后来发现其实这个协会进入是有门槛的,报名人数挺多,面试批次挺多,最后就那么多人。后来还有个仪式,当时刘院长给我们每个人带上了属于我们双创班特有的徽章。在下学期初,我们开了个会,说创新创业竞赛要大规模开始了,还有一些关于“三下乡”的事情我们也提前知道了,然后我们会长就提出我们班里面每个人都要带一个团队参加比赛,但是我比较佛系,就pass了,面试新人啥的各种活动我就没去过了,就是早期签到的活动我都去了。不过虽然我没有带团队,但是经过他们互相介绍,我参与了很多同学们的大创项目,并且相当于全权开发,而且一般有软件产出就能得奖其实。我依稀记得当时我非常忙,最多的时候同时搞了20几个项目在手上(当然我从来不收钱啊),一般就是搞个Uniapp一站式的应用,用mock数据实现他们的设想来演示就行了。因为太多了,虽然一个也没耽误到,但是哪个得奖了,得的什么奖,告没告诉我我就不知道了,我还感觉还是靠PPT和文案决定什么水平的奖,都乱套了,反正大奖不多,小奖不少。除了这个,还有一个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是早期计算机水平考试证书能加学分,但是交表那天懒得起床没交,下学期又交表的时候说学分制度改了,不给加了。还有就是大一计算机基础(就是打字、ppt)那门课的老师最后结课的时候说之后想参加计算机博弈比赛的找他,当时我听说有技术可以学,我找了另一个同学一起去找的老师说要参加,之后我把这个事情忘了,而且也没人提醒我,后来我帮另一个同学看代码弄这个东西了,之后我才想起来这一茬,老师之后好像还以为我帮别人了还是咋的,就没带我了。这样算是一个遗憾吧,还有就是自主报名这种比赛我好像一个也没报名。
再说一下后来去大连实习(培训),就是我们学校和中软国际合作那种校企合作,到大三下好像是,如果不想考研考公就可以直接选择去实习,当时我是对考研考公没有一点兴趣,也不知道有什么用。我一听说有技术学,我就去了。这种培训其实就是去那边学Java Web相关的,我看课表挺丰富的,不过全是我已经很熟悉的技术栈,而且当时借助AI手搓原理都可以了,不过我对课程内容还是抱有很大期待的,不过结果挺失望的,不光课表没内容没讲完,内容其实也感觉算不多,不过后来知道其实这些就业早够用了。刚到那边的时候,我去的比较早,他那边有随机的座位图,就是名字贴在了电脑屏幕后面,我挑了个好位置,把我和女朋友的名字贴在一起,偷偷安排了同桌。课上讲我以前知道的东西的时候,并且没作业的时候,我都是自己做点小项目啥的,我以为就业会很有用。当时还有个中软卓越杯比赛,老师说就是做一些我们课上教的东西就可以参加了,当时我就报名了,跟我女朋友一组,指导教师就是班级老师,但是我没做那种课上的那种普通Web前后端项目,我做了一个物联网项目,就是那个GreenBelt,后来我把它开源了(tyza66/GreenBelt: 基于大数据和物联网的可视化城市绿化带自动灌溉系统),最后我们得了个三等奖,这个比赛我其实挺努力的,我觉得这样的结局可能是因为信息收集不全(信息不对称),还有就是对对手不了解,我们的作品还是太随意了。不过这个项目中用到了当时很多比较火爆的技术栈,也给我之后找工作用的简历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年的项目亮点)。之后到了就业期,老师教了我们很多面试技巧,并且我们的就业指导教师周老师相当专业,而且掌握大量的一手资源,几乎为我们解答一切疑惑。其实这期间我还是迷茫的,就是不知道去哪,感觉周老师其实对我听看重的,帮我安排了很多面试,也帮我很多,当时也是拿到了几个offer(不过后面的一件事我的操作其实挺让人失望的)。就是后面我们中软本身的总部来人了,他们希望招一批实习生,当时很多我们学校的人都听他们的宣传就去面试了,当时我没报名,因为我还想着面个跟大厂沾边点的,所以就没报名,但是我们班有个同学在面试的时候提到了我,我不知道他怎么说的,反正引起了中软那边招人部门的注意,他们就让老师通知我想去面试的话就去一下,当时我就去了,简单聊了一下,我就把标准降低到了不是外包就行,自研就行。后来我也是顺利面过了(就好像是反向的招聘了),当年给我分配的是去合肥公司,不过后来我说北京有亲戚,就把我调到北京了。具体北京的工作生活就不在这里说了。
再说回渤海大学,当时对校园环境和规则熟悉之后,我觉得这里是一个十分温馨和温暖的地方(虽然后疫情期间完全封闭,少了很多娱乐项目,也很少出去学校和去主校区了)。同时这里也是我编程思想得到巨大升华的地方,同时也是我对人生思考方式发生些许改变的地方(从佛系到逻辑的进程,也先不在这里说了)。同时这些也得益于我女朋友的指引,这个也先不在这里说。总之,在渤海大学里面有沮丧有欢乐、有时候慌得不行、有时候志得意满、有时候事情多到做不完。熟悉的食堂、满登登的图书馆、那年冬天的大雪、丢失的自行车、亲切的麻辣拌叔、有理想追求的同学们。也许我也只是沧海中一粟,匆匆过客,但还是要谢谢你在我最迷茫的时候,给了我一个可以慢慢摸索的空间。谢谢你让我遇见了她,也让我遇见了更完整的自己。我知道,未来的路不会比大学轻松,但我也知道,我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耷拉肩膀、懒得刮胡子的我了。我会继续走下去,带着那份在渤海大学里积累的热情、执着和温柔。
本以为离校以后没有机会再回大学里面溜达了,不过这几天突然听说能办理校友卡,方法如下。回去的话,别忘了锦州风很大这一茬,最好带个帽子。
更新于2025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