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Zen)是一个曾经在技术界十分火爆的词汇,它有着这样几层含义:极简主义、专注与流动、直觉与顿悟、自然之道... 这个词汇同时强调了简洁、高雅、顿悟、自然,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巧思的模式和境界,正如这个字的宗教或哲学概念。
比起零几年的时候,总觉得这些年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记得小时候晚上七八点钟全家都已经深度入睡了,几乎没有触及到十一二点的领域,当时电视和广播里面还会有一些关于午夜十二点的都市传说。不过现在觉得熬夜到十一二点已经是平常了,也许是娱乐方式更多了,也许是生活中要处理的事情多了,总之人们(可能只是我身边)总有理由睡得很晚。
记得我2023年第一次到大连这座城市的时候,当时临时住在一个宾馆,对面是一个上面写着404的大厦,下午饿了去找吃的,走到了一个全是玻璃墙的大楼的一段落路上看见很多人,他们走的飞快,好像都非常着急。每个人都这样,无论男女老少,当时我是大四来大连实习,当时我就感叹,大城市的生活节奏是真快啊!后来又去北京工作、在杭州送过外卖,也总感觉世界变得快了,甚至有些地方有点快的过度了。
“禅”的概念2020年代后其实就开始很少出现了,甚至让人产生了一种“禅”在技术圈已经消亡的错觉。这几天我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CSS禅意花园》,我的第一想法其实是”CSS也能单独出一本书?这都不算一门编程语言了...就是学前端顺带的事儿...“,但我立刻反思了一下,曾经也许就是这样啊!过去的生活节奏慢,而且搜索方式匮乏,这种书其实十分有意义。一本《CSS禅意花园》,在今天也许显得“轻”,但在当时,它可能是前端开发者通往“美学与秩序”的一扇门,当年也许能给无数人带来启发和财富。况且曾经的技术人有更多时间去“体会”而不是“应付”。那时候的技术书籍,不只是教你怎么写代码,更是在传达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世界的看法。也许曾经真的存在这样一个“慢时代”,并且这个时代曾留下了它的痕迹!
随着云原生、AI、大数据等技术爆发,行业节奏越来越快,大家更关注“效率”和“落地”,而不是“哲思”和“美学”。“禅”这种慢思维、深思考的风格显得或许不太“接地气”。零零后后程序员更倾向于“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他们可能更喜欢“黑客精神”、“开源文化”、“AI驱动”等标签,而不是“禅意”、“顿悟”这种偏哲学的表达。过去大家追求极简架构、优雅代码,现在则更强调生态系统的整合能力,比如微服务、DevOps、平台化等,这些都需要复杂的协作和工具链,不再是一个人静静敲代码的“禅修”状态。
但,“禅”已成过去式?其实“禅”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悄悄地融入了其他领域!在产品设计中,它变成了“极简主义”。在用户体验中,它变成了“无感交互”、“沉浸式体验”。在工程文化中,它变成了“代码即禅”、“架构即道”。它不是被遗忘了,而是换了衣服,继续影响着技术世界。
技术求索,才能突破。哲学追问,才能拓展。沉淀和巧思仍在开发世界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技术求索,不只是为了“掌握技能”,更是为了理解世界、塑造世界、甚至重新定义世界。哲学追问的意义,不在于“得到答案”,而在于“拓展视野”和“澄清本质”。尤其在技术、设计、创作这些领域,哲学追问往往是突破惯性思维的关键。
现在的快节奏,有时让人感觉筋疲力尽,甚至有时候很想逃离。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开发中,在这种“快节奏”灾害天气中,也许“禅”会成为我们的避风港。静下来进行一场奇思妙想的哲学追问,不断求索,努力找回那宁静的境界。技术如此,生活亦然。